从今年开始,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将会有60%进入书院培养;复旦大学的本科招生从“专业”全面转向“项目”,以"大手术"般启动“教改3.0”。教育部的数据显示,全国范围内新增、撤销、调整专业点3424个,近5年“双一流”高校新增专业达1068个,本科专业正在“大洗牌”。
一边是社会在叩问:如果王兴兴、梁文峰继续读博,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和Deep Seek吗?一边是AI的加速进化,国家对人才需求以几何倍数增长,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越来越紧迫。
多重张力之下,大学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。
一、从专业到学院,AI重构大学“基因”
这一轮大学变革绕不开的关键词,就是AI。
自2018年教育部首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以来,人工智能专业热度飙升,五年内共有41所“双一流”高校开设了该专业,位居新增专业榜首。
即便是原先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专业,也正在与AI交融。
分析十年内的新增专业可发现,将AI与传统专业融合而产生的新专业数量高达2146个,其中近七成是五年内新增的。此类专业包括将AI嵌入土木工程等传统工科体系的智能制造工程、智能感知工程专业,用AI赋能传统产业的智慧农业、智慧林业;也包括将AI与传统文科相融合的专业,今年新增的智能影像艺术、人工智能教育专业便属于此类。
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》提出,要建设“通用+特色”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。北大、复旦、同济等高校已率先响应,其中复旦提出要开设至少100门“AI大课”,实现AI+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。
未来,AI将会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基础工具。这意味着,无论学生的专业是否与AI相关,未来可能都需要学习AI相关的专业知识,了解、接受、拥抱AI。
与此同时,清华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等多所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。学院一般会开设AI基础技术和AI+行业两个方向。
全球第一所AI大学MBZUAI原本只接受硕博,今年也正式开启本科招生。MBZUAI开设两个工程和商科两个方向,前者侧重AI技术开发,后者专注AI创业。经过三年的学习后,学生有机会进入全球AI公司实习。
从人工智能专业到人工智能学院,再到AI大学的演进,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体系在AI技术冲击下完成的一次“认知升维”与“组织进化”。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专业设置的物理扩张,更包含教育逻辑、培养范式、价值导向的深层重构。
二、学科交叉成趋势,跨学科专业大量涌现
过去5年“双一流”大学新增的专业中,20%以上都是交叉学科,除上述“智能+”项目之外,还有碳中和科学与工程、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、大数据管理等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交叉学科。其中大数据管理作为交叉类的新文科专业,冲上了新增热门专业排行榜的第2名,仅次于人工智能。
除AI之外,这轮专业大洗牌的另一个关键词,就是跨学科专业。
单一专业的知识很难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,真正的学习必定是在跨学科之中产生的。设立跨学科专业还不够,还有许多高校主动从教学、制度方面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。
清华大学的“书院制”是一个典型案例。每个书院都是一个大主题之下的跨学科综合体,无穹书院聚焦人工智能应用,设立AI+科学、工程、人文、医学等方向,紫荆书院以培养“国际工程创新领袖”为目标,开设设计科学、建造工程等专业,将理工与艺术相融合。
书院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任课教师,全校教师都可以来书院担任导师,完全打破学科壁垒。学生宿舍也是跨专业混住,让学生能以更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。因为课程体系是跨学科的,有些书院会给毕业生授予双学位。
经过十年的探索,目前书院制教学已经成为清华的主流,2025级本科生会有60%进入书院培养。而作为国内的顶尖学府,清华的变革也会是其他高校的方向。
目光放到海外,美国的密西根大学、伯克立大学、佐治亚理工学院等高校都设有”跨学科大楼“;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直接取消了传统院系,设立“工程产品开发”等4大跨学科支柱,教师晋升也以跨学科成果为核心。
可以预见的是,在未来的学习中,学科与学科之间边界会越来越模糊,大部分学习都是在专业交叉之中发生的。
三、以大项目、大融通推动学习变革
复旦大学此轮教学变革中有一个非常前沿的探索:在2025年本科招生环节,将传统的”专业“全部转为”项目“,推出120个项目招生。这是大学正以大项目推动学习变革的一个信号。
项目式学习基于专业又超越专业,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,面对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性任务,开展一定周期的探究式学习,是一种深度的、复杂的学习方式。
无论是从人还是组织的角度,项目式学习都需要打破一切壁垒,以学习者为中心,以“探究问题”为最终导向。在这个框架下,复旦同步进行了组织变革。
一是纵向的本研融通。在这120个项目中,67个项目的跨度持续到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阶段。对此复旦打通了本研课程体系和资源,全校采用一套课程代码,只要项目有需要,本科生也可以修读研究生课程。这让学习变得更加连续、深入。
二是横向的跨学科整合,既从学院层面推出跨学科项目,也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自由。复旦几乎每个文科院系都设计了双学位项目,学生可随意提出修读申请。如果专业与兴趣不相符,也可转换专业,今年复旦的转专业申请通过率达到了100%。
这些大融通行为,让学生真正地以兴趣为驱动,调用一切资源投入到大项目的研究中。
除复旦的此轮招生变革外,这两年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山大学等更多的高校都在以“微专业”的形式探索小型项目式学习。这些微专业以脑机接口、智慧社会等项目为中心,设置5-10门跨学科课程,各类专业与年级的学生均可申请,开展以项目为中心的自主学习。
四、深度连接社会与企业,“象牙塔”成过去时
当下,在社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的背景下,大学正在向企业和社会开放。
在前述多所学校开设的项目式学习中,许多项目就是与企业深度合作。上海大学、上海理工大学等学校的集成电路微专业就是与企业联手拆分产业链,聚焦3D封装、晶圆级工艺等真实的芯片生产环节,其中实践环节不少于50%。
课程在变,评价体系也在改。清华在进行书院制改革时同步进行了评价体系改革,保研淡化绩点和排名,文科看重代表作,理工科关注科研创新实绩,引导学生不应试,不在纸面成绩上内卷,而是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。
在大学之外,企业也因为高端人才缺口,主动从高校培养人才。华为近两年和南京大学、武汉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了HarmonyOS菁英班,由华为技术专家带队,在暑期进行理论集训和项目实践,华为还会为学生发放实习津贴。
多所由企业家创办的新型大学都在今年落地并开启本科招生,比如韦尔股份虞仁荣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、曹德旺的福耀科技大学。此外西湖大学今年也首次面向上海、江苏、河南、广东、重庆招收本科生,钟晱晱计划捐赠400亿的钱塘大学也正在筹建,且被列为2025年杭州市重点任务。
未来,“象牙塔”式的大学或许会成为过去式,“产学研”将会有越来越紧密的联系。
五、个性化培养越来越明显
个性化培养的核心是看到个体的独特性,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资源支持和培养方案,让他们把兴趣和潜能发挥到极致,部分学校已经在探索此类培养方式。
2024年复旦推出的相辉学堂培养计划、武汉大学推出的雷军班等理科实验班,都是小班制教学,个性化培养。其中相辉计划为每个学科配备至少2-3位院士导师,提供”一生一导“”一人一策“的培养方案。
除了这一类为拔尖的科研人才提供定制化资源的案例,还有一些学校在探索能覆盖更广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机制。
清华书院按照5:1的比例为本科新生配备导师,且导师是一年一聘,双向选择。大一“新生导师”帮助学生转变高中刷题思维;大二“学业导师”引导发掘专业兴趣;大三“学术导师”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。
如果学生对某个方向有强烈的兴趣,还可以申请“一人一策”培养方案,通过后学院会为其定制课表,提供各类研究、实践平台支持。
更早一些成立的北大元陪书院,是用宽松的制度让所有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习之路,包括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、自由选或转专业、自主选择毕业年限、降低必修课学分等等。
六、“通”与“专”兼容
与初高中教育相比,大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“专”。只有向专业纵深发展,才能培养出掌握具体技能的人才。但如果大学只有专业教育,也容易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人的工具化。
2019年,哈佛大学重新提出重视通识教育,将原有的八大类,数以百计的较为杂乱的课程梳理成4+3+1新课程体系,并通过改变学分和评价制度鼓励学生挑战更难的课程。
注重通识教育也一直是国内高校改革的大方向。比如北大的元培书院和清华的新雅书院都是低年级不分专业,完成通识课的学习后,第二年在全校自由选择专业。中山大学的博雅书院前两年都以通识教育为主,每学期都有大量的阅读和作业,第四学期才会确认专业,进入专业学习。
通识教育其实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传统,梅贻琦和潘光旦在为西南联大撰写的《大学一解》中说,“社会所需要者,通才为大,而专家次之,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,其结果不为新民,而为扰民。”从过去到未来,大学的教育都会是通与专兼容。
这种兼容性既是对"工具理性"的校准,更是对"教育熵增"的对抗——真正的教育革命,发生在知识的分形与融合之间。
七、新一轮大学变革,国家究竟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?
大学的改革是对时代变革的呼应。在这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,大学改革背后指向的,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?
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型人才
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了许多新行业的诞生,这些行业迫切地需要人才来填充。所以,有关高校专业的政策一次又一次提及“战略急需专业”,为战略急需专业提供超常规设置绿色通道。
在这样的形势下,大学必然要和社会紧密联系,承担起输送实用型人才的任务。无论是项目制教学还是考核科研实践,都在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与企业的需求,然后以真实的学习探索解决社会问题途径。
“干细胞”式拔尖创新人才
2024年复旦启动相辉学堂培养计划,武汉大学开启“雷军班”,2025年同济大学开设“启迪书院"......近几年很多高校对标“姚班”“图灵班”开设自己的试验班。
在进行专业和授课方式变革的同时,高校也正在加大力度筛选拔尖创新人才,回应国家对最尖端科技人才的呼唤。对那些有潜力的本科生,提供院士级别的导师和尖端科研资源支持,以本研甚至本博贯通制激励他们登顶学术高峰,最终成为像“干细胞”一样能够自我更新和破界创新的人才。
“干细胞”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,“干细胞式”人才的特点是多潜质、高潜能:多潜质指能够适应变化,始终有自我更新和破界创新的能力;高潜能指能够引领未来,成为创新发展的领跑者。
会系统性思考的人才
当AI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专业知识,人更应当用不同领域的知识,用系统性思维去创新,去驾驭知识,彰显人之为人的价值。
所谓系统性思考,不仅指能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,更指能站在宏观层面,对人类文明有成熟思考和价值判断。从打破专业的边界,到加强通识教育,这些变化指向的都是:培养一个完整的人。
在AI时代,大学正用主动变革回应时代需求,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。高考不会是学习的终点,而是下一阶段学习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