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图参考:教育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农业部、国务院扶贫办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(2014-2020年)》,2014年6月16日。
图1 新时代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
多年来社会上最熟悉的是普通教育体系,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依法淡化了升学选拔竞争,但到普通高中、普通本科、学术型硕士博士,所谓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就挤在这条通道上。从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,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变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国家政策层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以后的通道向上延伸,既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,也有应用技术本科,还有专业型学位研究生,都是广义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。同时,学校和社会各界愈加重视继续教育体系,多样化非学历教育培训势头很好,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学分银行试点也初见成效。
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着眼于“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”,强调“完善职业技术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”。为此,“十四五”期间进一步畅通终身学习立交桥,依然要把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基础工程。针对普通和职业教育通道上的中考、高考和考研的枢纽环节,大的方向将是试行二者筛选机制,现在考研已分列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单考单招,但是,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和2014年《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关于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的要求,尚未完全落实到位。相应地,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高校,也可以考虑试行宽进严出的模式。“十四五”期间需要更好理顺三条通道的关系,而不能仅聚焦在正规学校学历学位教育上。
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明确提出,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,迈入教育强国行列,这一目标比届时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还要更高,必须加快推进。2035年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,就是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,分重点领域夯实国民教育基础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。相应地,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重点非常清晰,概要地讲,学前教育普惠化,义务教育从均衡发展迈向城乡一体化,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,职业技术教育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继续教育灵活多样,特殊教育融合教育、医教结合。在这张中长期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蓝图的指引下,全国各地将用三个五年规划接续落实,“十四五”规划必须起好步、打好基础。
对于如此宽泛的教育和学习服务,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下,完全由政府包办是很难有效的。因此,从“十一五”到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在公共政策层面切分了基本公共服务、非基本公共服务、非公共服务,作为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,在教育和学习领域中的法律政策界限逐渐明晰,现有和准备出台的教育和学习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已非常全面。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端,已经显现服务供给方式的“光谱”,就是从纯公益的、慈善的、免费的、普惠的,到准公益的、半公益的、混合的,再到非营利的、微利的、营利的布局,总体来说,服务分类已基本到位。
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,教育和学习业态多种多样。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要求的,“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,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,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、适合每个人、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,建设学习型社会”。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重点强调过的未来教育和学习大格局。我们正处在教育和学习资源的“战国时代”,需要深刻思考后疫情阶段如何更好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。
前一阶段全民抗疫,我国大中小学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,取得了很好的实效,也积累了有用的经验。最近陆续有些网上调查显示,学生、家长、教师对在线教学基本满意,大中小学的满意度有所不同。有专家分析,在目前网络技术和师资设备等条件下,在线教学传授知识型显得比较有效。但对程序型、建构型、技能训练型教学,还有很多短板需要加长。
今后,在我国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相关服务升级版的过程中,优化配置从政府到市场、从国内到国外的资源,从蓝海向深蓝海进发,会不会受到逆全球化、单边主义等思潮阻滞而放缓,也是需要认真研判的。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,什么是有质量的教育和有用的学习,什么是能够让我们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教育和学习制度体系,的确是今后需要努力探索、不断实践的关键问题。总之,“十四五”教育规划应该重点突出,紧密切合基本国情实际,秉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方略,使教育和学习更好地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。
(来源:《宁波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0年第4期,第9-13页)